欢迎访问新乡市保险行业协会网站!
今天是: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站内搜索
首页 > 监管要闻

【专栏】法规司:完善资本监管制度 助力全面加强金融监管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24-01-17   分享到:

完善资本监管制度 助力全面加强金融监管


金融监管总局法规司


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金融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科学回答了金融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新时代新征程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会议强调,要全面加强金融监管,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切实提高金融监管有效性。为贯彻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全面加强金融监管,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以下简称《资本办法》),进一步完善商业银行资本监管规则,推动银行强化风险管理水平,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


一、完善资本制度,构建银行业资本监管体系


《资本办法》立足于我国银行业实际情况,构建差异化资本监管体系,全面修订第一支柱“最低资本要求”下的风险加权资产计量规则,完善调整第二支柱“监督检查”的相关内容,有效提升第三支柱“信息披露”的标准和要求。


一是构建差异化资本监管体系,使资本监管与银行资产规模和业务复杂程度相匹配,降低中小银行合规成本。《资本办法》构建了差异化资本监管体系,按照银行的业务规模和风险差异,划分为三个档次,匹配不同的资本监管方案。其中,规模较大或跨境业务较多的银行,划为第一档,对标资本监管国际规则;资产规模和跨境业务规模相对较小的银行纳入第二档,实施相对简化的监管规则;第三档主要是规模更小且无跨境业务的银行,进一步简化资本计量要求,引导其聚焦县域和小微金融服务。


二是全面修订风险加权资产计量规则,包括信用风险权重法和内部评级法、市场风险标准法和内部模型法以及操作风险标准法。信用风险方面,权重法优化风险暴露分类标准,增加风险驱动因子,细化风险权重;限制内部评级法使用范围,校准风险参数。市场风险方面,新标准法通过确定风险因子和敏感度指标计算资本要求;重构内部模型法,采用预期尾部损失(ES)方法替代风险价值(VaR)方法。操作风险方面,新标准法以业务指标为基础,引入内部损失乘数作为资本要求的调整因子。总体上,增强标准法与高级方法的逻辑一致性,提高计量敏感性。同时,限制内部模型的使用,完善内部模型,降低内部模型的套利空间。


三是要求银行制定有效的政策、流程、制度和措施,及时、充分地掌握客户风险变化,确保风险权重的适用性和审慎性。《资本办法》重视计量和管理“两手硬”,强调制度审慎、管理有效是准确风险计量的前提,为银行夯实经营管理基础、提升管理精细化水平提供正向激励。


四是强化监督检查,优化压力测试的应用,进一步提升监管有效性。一方面,参照国际标准,完善监督检查内容。设置72.5%的风险加权资产永久底线,替换原并行期资本底线安排;完善信用、市场和操作风险的风险评估要求,将国别、信息科技、气候等风险纳入其他风险的评估范围。另一方面,衔接国内现行监管制度,促进政策落实。完善银行账簿利率、流动性、声誉等风险的评估标准;强调全面风险管理,将大额风险暴露纳入集中度风险评估范围,明确要求运用压力测试工具,开展风险管理,确定资本加点要求。


五是提高信息披露标准,强化相关定性和定量信息披露,增强市场的外部约束。遵照匹配性原则,建立覆盖各类风险信息的差异化信息披露体系,引入了标准化的信息披露表格,要求商业银行按照规定的披露格式、内容、频率、方式和质量控制等进行披露。《资本办法》显著提高了信息披露的数据颗粒度要求,切实提升了风险信息透明度和市场约束力。


二、坚持风险为本,促进银行业高质量发展


《资本办法》的发布实施是贯彻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以及党中央关于加强和完善现代金融监管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有利于促进银行统筹好当前和长远、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关系,引导银行业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是有助于提升银行业资本监管的有效性。资本是银行抵御风险的基石,实施资本监管,为我国银行业长期稳健运行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重视资本监管,牢固树立“资本约束”意识,可促进商业银行不断夯实资本充足水平,实现资本数量和质量的双提升。构建行之有效、强健的资本监管体系,可从根本上提升银行体系风险抵御能力。


从我国银行业发展来看,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人民对金融服务需求的不断提升,银行业务不断创新,复杂程度也相应提升,需要更加精细化的风险管理方法和先进的风险计量手段。因此我们充分借鉴国际标准,结合我国国情,对《资本办法》进行了全面修订,进一步提升资本监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二是有助于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作为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业银行一向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军。《资本办法》立足国情,发挥资本要求对银行信贷资源配置的导向性作用,引导银行增加对实体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信贷投放,促进更好服务实体经济。例如,通过合理设置中小企业贷款、个人贷款的风险权重,适当降低了相关领域的信贷成本,引导商业银行加强对小微企业和个人消费的信贷支持;适度上调同业债权风险权重,引导资金减少在金融体系内的空转,防止金融“脱实向虚”;按照“能穿透尽量穿透”的原则,严格资产证券化、场外衍生品等资本监管规则,引导银行降低业务的复杂度,促进金融回归服务实体经济本源。


三是有助于推动银行业全面提升风险管理水平。《资本办法》着力构建更完善的资本约束机制和风险管理体系,将对强化银行风险管理能力、提升风险管理水平发挥重要引领作用。《资本办法》的实施,一是促进银行进一步强化风险治理架构,提升全面风险管理能力,完善风险偏好管理,加强传导机制建设,健全各类风险识别、计量、监控和报告机制。二是推动银行提升风险计量的科学性和精细化,持续完善风险工具和管理机制,提高风险计量的敏感性、审慎性和可比性。三是以风险管理新要求为引导,推动银行加强系统顶层设计,完善配套系统建设,不断夯实数据质量、提升数据准确性,强化数字化风控体系建设,实现以数字化风控赋能管理。四是推动银行深化资本应用,进一步从资本充足率的结果监测向资本计量应用全流程管理发展。促进银行将资本标准融入日常经营管理中,来检验实施效果,并不断加以改进,最终达到提高全面风险管理的目的。


三、深化资本应用,做好后续实施工作


一是加快补齐短板,做好实施准备。《资本办法》的实施是一项全局性、长期性、系统性工作。银行要加强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的组织领导,统筹全行推进实施,做好内部宣导和解读,统一思想认识,确保实施工作平稳有序。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及过渡期要求,合理制定达标规划,并与监管部门充分沟通、动态调整,制定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全行动员、多措并举,全力补齐短板。


二是深化资本应用,建立长效机制。资本管理的实质是风险管理,应把《资本办法》实施的落脚点放在改进管理上。银行应充分理解掌握主要规则变化,深入分析对业务经营的影响,发挥好资本监管对银行资源配置的引导作用。深化资本应用,把资本标准融入日常经营管理,持续扩大计量成果在客户准入、信贷政策、贷款定价、减值准备、经济资本、考核评价等各领域的运用,以应用为导向,以计量促管理,提高全面风险管理水平。


三是夯实资本水平,提高服务实体经济质效。银行要规划好内外源资本补充,合理优化业务模式,改善净息差水平,通过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提高客户综合贡献,提升核心盈利能力。充分利用境内外市场,安排好不同层次的资本工具发行,积极拓展投资者范围,提高资本补充能力。同时,银行要结合资本充足水平,合理把控资产规模增速,进一步发挥资本监管对银行资源配置的引导作用,持续优化资产结构,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来源: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值班编辑:胡环环

责任编辑:魏巍

1111111111111


关闭
关闭